記者/吳芠萱
電影<林肯>榮獲本屆奧斯卡12項提名,是李安少年Pi的勁敵,也是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呼聲最高的一部片,但問題是:"林肯"的內容根本就不符史實。獲頒普立茲獎的作家方納說,就電影角度看,它是部很好的電影,但就歷史觀點來看,它的內容是錯誤的。到底與史實出入的有哪些?帶您了解。
這是李安少年Pi在奧斯卡的勁敵。
主持人:「丹尼爾戴路易斯林肯,史蒂芬史匹柏 林肯,又是史蒂芬史匹柏。」
電影林肯榮獲,本屆奧斯卡12項提名,也讓史蒂芬史匹柏第七次,被提名為最佳導演,但學者卻說,電影內容與史實不符。
奴隸制度在1865年,美國國會通過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時告終,電影中描繪林肯堅持到底,英雄式的與反對派對抗,難道事實不是如此嗎?
<艱難審判:林肯與美國奴隸制>作者 方納:「奴隸制度發展是冗長 ,複雜而繁瑣的過程,不是一個人的功勞,不管那個人有多偉大。」
原來劇本過度放大林肯個人的影響力,但事實上,林肯在修正案通過前一年,才改變立場,支持廢奴。
電影:「為了這一刻,已有多少人灑出熱血,現在 現在 現在。」
而且電影裡也過度渲染法案通過的急迫性,因為如果當時沒通過,兩個月後林肯可以,再採取特別程序,交付表決。
<艱難審判:林肯與美國奴隸制>作者 方納:「那時候共和黨有2/3多數,要通過根本是一分鐘的事。」
但編劇不同意這些說法。
編劇 庫軒那:「史蒂芬和我都很在意 我們和桃莉絲合作,還有其它幾個史學家,我們描述的事情的確曾發生。」
唯一沒爭議的是,男主角丹尼爾戴路易斯,演活美國史上首位共和黨總統,以林肯之名,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