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/韓志興 葉怡瑩
知名油飯商標紛爭,原本兩兄弟一起開設呷七碗,後來分家後,哥哥專供北部,弟弟則在中部,也同樣取名呷七碗,但後來哥哥在台北註冊商標,台中的弟媳取得經營權後,改名吃七碗,後來弟弟的前妻又另起爐灶,開甲八碗,同種產品,風味大同小異,三間店競爭激烈。
香噴噴米糕,淋上肉躁,加上小黃瓜,台中知名的吃七碗,顧客絡繹不絕。
很多人獨愛這一味,但其實吃七碗的前身,是李姓兄弟創立,叫呷七碗。之後哥哥到台北開分店,弟弟則到台中發展,同樣叫做呷七碗,後來弟媳 ,也就是李先生再娶的妻子,取得經營權後,將店名改為吃七碗,而前妻和兒子,又獨立再開甲八碗。
民眾:「他們那邊比較濕,比較沒有我們要的米飯的Q的感覺。」
民眾:「它很香,然後吃起來又不油膩,吃起來很爽口。」
3間店比一比,哥哥開再台北的呷八碗,主打滿月油飯,專供量販店和超商。而吃七碗,賣油飯也賣米糕,口味叫鹹香濕潤,甲八碗同樣大同小異,味道叫甜米叫Q。三間店,其實都同一家族,經過好幾次分家,還是各有支持的顧客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