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/陳嘉貴
南投一名民眾到超商買防蚊液,架上相同商品,卻有兩個不同標價,讓顧客質疑抬高價錢賣嗎?但消保官認定,商品上的"建議售價"沒有強制力,只要店家有把售價"明確揭露",就不違法!而到截稿為止,超商公關單位還沒接電話,無法取得回應。
民眾到便利商店買防蚊液,買的是架上的這一款,結果,結帳時,竟然給他有這樣的感覺
民眾蔡先生:「一般的東西,沒有售價賣的比建議售價還貴的,這樣有一種,被扒了一層皮的感覺。」
原來是因為,結帳金額比建議售價還要貴,讓這位蔡先生不是滋味,他說,當時防蚊液的外包裝上,建議售價是390元,結果結帳的時候,怎麼變成450元
民眾蔡先生:「如果沒有去注意的話,很容易受騙上當。」
蔡先生自己又走訪好幾家超商,他發現,這個牌子的防蚊液,同樣大小,同樣款式,怎麼有的建議售價是390元,有的是450元,究竟以哪個價格為準,他看的一頭霧水其實,消保官說,建議售價會有落差,有可能是其中的成份不同,或是瑕疵品、即期品,才會有價差,並不違法。
台中市消保官康馨壬:「清楚明白,沒有錯誤的話,消費者在買的時候,已經認知這個商品,就是200元或450元,這樣的行為並沒有違法。」
而且,建議售價,是製造商訂的,並沒強制力,類似的案例還不少, 像是曾有民眾反應,某款的汽水飲料,瓶身上的建議售價20元,賣價多了5元,也有某款巧克力 ,建議售價25元,賣價變30元。最後還是以店家訂的售價為標準。
台中市消保官康馨壬:「其實建議售價沒有強制力,可以賣的比它貴,或比它便宜,只是因為價格是市場競爭的關係。」
民眾困惑的建議售價,有時候並非最後結帳金額,不過消保官強調只要業者事先有清楚揭露售價並不涉及欺騙結帳前,還是先問清楚售價,再掏錢買,買賣才不會起糾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