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/詹宥虹 陳建安
大數據的應用,充滿我們的日常生活,不少業者利用這些巨量資料,分析消費者行為,再進而推出相關商品或促銷,而之前美國更有電商業者運用大數據,搶賺馬桶上的商機,今天的全球蒐查線,帶您一起來看看。
泡麵、餅乾,大賣場裡,商品項目超多,但沒人能保證,價格最便宜。
中天新聞記者詹宥虹:「怕東西買貴的話,現在國發會還建構了商品查價平台,民生消費到水電油瓦斯等等,現在的價錢和歷史價格,都查的到。」
利用收集來的巨量資料,再進行分析,國發會的物價平台上,提供食品.蔬果.飲料等,一共90個品項的價格資訊,每週查價一次更新數字,包含歷史價格,都清清楚楚,只是有些品項,參考數字太少,像是豬肉,價格從175元到258元, 價差高達83元,而且網站上還有但書,表示因為地區促銷等等因素,價格可能存有差異,然而大數據運用在台灣消費市場,越來越成熟,最常見的就是運用會員制度,收集資料,分析消費者的購物習慣,生活用品商店,就運用大數據,進而做到不同客群,有不同的促銷活動。
中天新聞記者詹宥虹:「結帳拿的的折價券,其實每一個人都不一定相同,比如說我常買維他命,我就會拿到相官商品的折價券。」
依據消費習慣,消費者會拿到醫美商品,保健食品等,不一樣的折價券,這就是利用大數據,預測消費模式。
民眾:「會回購,因為我都已經固定在這邊買了,所以就會來使用。」
沒有會員制的便利商店,則是運用結帳商品,販售時間等條件,交叉分析後,所得出的數據,推出新產品。以習慣預測可能的商機,在國外早就有案例,有調查顯示1/3的美國人,上廁所時都會滑手機,因此美國電商龍頭,就跟生活用品業者合作,推出廁所商域,也就是在公共廁所的牆面上,貼有特價條碼,民眾用app掃瞄就能輕鬆購物。至於大陸阿里巴巴,
也從大數據中發現,同一帳號,在不同時段,出現南轅北轍的購買品項,進而推算18種性別標籤,例如單一帳號,女性偏好佔70%,男性佔30%,根據大數據統計出來的資料,各類業者分析後再去預測,消費者需求,開創不一樣的服務,擴大商機,全球跟隨的BIG DATA熱潮,用量化出來的數字,更貼近生活消費。
|